新车|为什么一个符号就可以让品牌爆火?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2-03-17 12:20:00 阅读量:5412   

近些年,我们常听到「超级符号」一词,一旦形成了超级符号意味着品牌已经深入用户的内心,不仅形成强烈的记忆点并且其地位变得无法撼动,对勾就想到耐克,麦当劳的字母m,可口可乐的标志,仅仅一个符号就能让用户想到一个品牌是每个品牌梦寐以求的。那么为什么符号现在如此火爆?

当下品牌、产品的急剧增加,人们对它们的记忆越来越碎片化,记忆强度越来越微弱,我们甚至不再记得这个品牌有什么招牌产品,仅仅被它们的符号吸引从而形成强烈的记忆点,产品不断更新,但品牌的符号却长时间不会改变。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符号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品牌视觉的重点,在自己的包装袋上印上属于自己的符号仅仅这一简单的操作便让人们对品牌有强烈的记忆点,潮牌呼喊中心Crying Center,排队如潮的烘焙店Butterful、趁热集合HOT CRUSH等,这些品牌打造符号成为一种趋势,也是设计的趋势。

但是符号为什么如此火爆,仍旧是大多数人疑问的问题?甚至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符号跟从者,了解符号的作用,也许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为什么现在符号变得如此火热?

符号有天然的视觉冲击力,形成强烈的记忆点

在你向别人安利好物的时候,你想向他人推荐一款咖啡,那么可以告诉他:小蓝瓶咖啡;小蓝瓶作为符号可以让你的朋友轻易找到它并且大概率不会出现偏差,传播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决定传播性的强弱。

符号会放大人们的购买能力,因为符号中包含了品牌的价值,像是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苹果代表手机行业的顶端意味着质量的保证,LV代表着奢侈和尊贵,这便是品牌的符号语言给消费者传达的信息。

人们一旦认准某个品牌,那么便是认定它的品牌符号,自然而然对其他品牌的喜爱程度将会降低,在每个行业总有一个品牌符号占据着用户心理的首位。

而符号的神秘力量在于它的背后牵扯到文化背景、文化母体,这是一次人类心理活动的探索,所以当我们看到符号的作用时可能不以为然,但它们已经无声中就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以及活动,当然其中就包含购买行动。

符号能够影响人心在于其背后总是有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加持,耐克的对勾象征着希腊胜利女神翅膀的羽毛代表动感和速度,阿迪达斯的三道杠代表相互连接的三个大陆板块代表挑战和未来。

而类似耐克和阿迪这样蕴含着精神文化的符号还有许多,例如在赛车文化中有「速度图腾」之称的双条纹符号。赛车中常见的双条纹符号又称勒芒条纹,在1950年勒芒24小时耐力拉力赛中,比赛方为区别不同国家的车辆,要求赛车涂装成国家的颜色,而美国队则将双条纹涂装在自己的赛车上,至此双条纹出现。

1950年后,双条纹成为美国制造的代名词,被福特野马、雪佛兰科迈罗等车型采用。1966年时,传奇车手卡罗尔·谢尔比参与改造的野马性能车,同样印有「双条纹」符号,在这一年的勒芒比赛中不负众望打败代表意大利出战的法拉利车队,随后的多年中野马作为被轻视的品牌成为代替法拉利被称为性能车的代表,至此双条纹成为打破极限、越级挑战、速度性能的代名词,也成为赛车中标志性的符号。

所以,一个深入人心的符号背后都会有一段传奇故事或文化底蕴,正是这样的故事才能使符号真正走入人们的内心。

而在商业中,符号不仅吸引消费者也是与消费者内心的强链接,并且仅仅一个符号就是一次创意的落地。

在近期,realme将要发布的真我GT Neo3的手机当中,将赛道双条纹设计这个赛车中极具典型代表的符号巧妙运用作为此次产品的创意。真我GT Neo3手机的「双条纹」设计,不单单是一次符号的巧妙使用,其背后也有丰富的内涵。

双条纹的设计其实是realme在对「赛道速度」和「产品速度」的一语双关,双条纹作为赛道中追求速度的图腾,也表示这次对标电竞级别手机的真我GT Neo3在性能和速度上的保证;在勒芒赛道中印有双条纹的野马越级打破法拉利在速度上的统治,而对于realme而言也代表着此次进军电竞行业挑战极限性能、极限速度的品牌理念。

在视觉上,真我GT Neo3的双条纹设计给人轻盈动感的视觉感受,性能上独立显示芯片、高刷屏、业界最快的充电速度也符合双条纹作为速度象征的要求,而这些仅仅是通过一个符号就可以清晰传达给消费者的理念,极大减少沟通成本的同时,也让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强烈的记忆点,而这种记忆点便是专属于品牌与消费者的暗号和链接。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品牌的印象变成一些记忆碎片,而符号是打造品牌或者一个产品最小的记忆单位,一个符号能够形成与受众的记忆点它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符号作为一种有效的链接方式,也让设计行业开始更加注重符号的使用。信息巨量,品牌递增,人们不再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品牌的背景、故事,符号作为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就决定了他是否会选择一个品牌,realme此次的设计就是一次很好的示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