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华域汽车上半年营收769.71亿元,过半来自上汽以外整车客户

来源:盖世汽车 更新时间:2023-08-31 09:13:39 阅读量:15921   

8月30日,华域汽车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华域汽车共实现营业收入769.71亿元,同比增长 11.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91亿元,同比增长 18.95%。

不仅如此,紧跟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热潮,华域也在大力布局增量赛道。截至今年6月底,华域新获取业务生命周期订单中,新能源汽车相关车型业务配套金额占比已经超过 60%。

伴随着上半年财报的发布,华域汽车同时宣布,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海涛因年龄原因,申请辞去第十届董事会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及总经理职务,由王骏接任总经理一职。

上汽外销售占比持续提升

作为上汽集团控股的零部件公司,毋庸置疑,华域很大一部分营收是来自于上汽本身。

据此前公布的数据,2019-2021年,华域汽车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上汽集团的占比分别是58%、57%、54%,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对应,则是上汽以外整车客户营收贡献度逐年上升。

2019-2022年,华域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上汽集团以外整车客户的占比分别为43.2%、46.1%、49.2%和49.57%。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提升到了55.38%,成功突破50%门槛,其中国内排名前十的业外整车客户的汇总销售额合计同比增速超过30%。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底《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延锋继续保持领先,排在第17位,相较于2022年下降一个名次。

分产品来看:

华域内外饰件业务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10.25亿元,同比增长11.12%,毛利率为12.5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6.18亿元,同比增长11.58%;

金属成型和模具业务营收为48.64亿元,同比下滑7.95%,毛利率为10.1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96亿元,同比增长11.94%;

功能件营收为116.25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毛利率为11.3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73亿元,同比大增49.08%;

电子电器件营收为50.14亿元,同比增长103.46%,毛利率为12.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为3303.03万元,同比下滑113.91%;

热加工件营收为2.51亿元,同比增长1.43%,毛利率为2.2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为1319.39万元,亏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9.67%。

华域汽车指出,报告期内功能件板块利润上升主要是受本期相关产品结构改善、盈利能力增强影响;电子电器件板块利润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含出售参股公司上海法雷奥汽车电机雨刮系统有限公司 27%股权收益;而热加工件板块亏损减少,主要是受本期钢、铝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影响。

持续深化智能电动汽车布局

伴随着传统业务的稳定增长,华域同时也在围绕智能电动汽车变革,推动创新转型发展。

今年4月,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重磅发布智能座舱最新展示模型 XiM23s,通过集成8K 数字升降大屏、折叠方向盘、眼球追踪、电子后视镜、交互式水晶桥、悬浮式零压迎宾座椅等前沿新技术,集中展示了其在汽车内外饰、座椅、安全和座舱电子的独特创新集成能力。

面对智能驾驶发展大潮,华域汽车电子分公司布局了短距、中距和长距等多种不同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并成功完成部分产品的开发和量产配套。据财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华域各类毫米波雷达累计出货量超 26 万只,同比增长超 75%。

其中在短距雷达方面,华域已经在蔚来相关车型上实现了舱内儿童在场检测的量产,并新获其部分车型门雷达定点;

中距雷达方面,除了为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部分车型批量供应角雷达,上半年还启动了对奇瑞汽车部分车型角雷达的供货;

长距雷达方面,在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上实现了前向长距雷达的定点突破,目前正启动OTS认可,有望于下半年量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的驱动电机平台已实现对高低压、不同转速、永磁/异步、水冷/油冷等多类型产品的全覆盖,可匹配客户多种需求。其中今年上半年,成功完成了800V高压驱动电机产品的开发试制,即将进入量产准备阶段。

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在已有大众MEB平台、通用BEV3平台电驱动系统总成项目量产基础上,正全力推进长城汽车相关车型中高功率平台电驱动系统的开发,以及关键功率器件、电子元器件部件的本土供应链优化。

据此前公布的2022年财报,去年特斯拉上海、比亚迪、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国内主要新能源整车客户对华域汽车的销售额总计已超过200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在华域汽车新获取业务生命周期订单中,新能源汽车相关车型业务配套金额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已经超过 60%。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