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电车国内外定价差异大有何隐情?

来源:汽车时代 更新时间:2023-07-21 09:48:59 阅读量:7034   

讯近日,一张德国网友怒喷大众ID.3在中国定价的截图爆火网络。据悉目前国内ID.3的售价要比在德国低上一倍还多,这也引起了很多德国本地人的不满!目前德国本土的大众 ID.3 售价近4万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为32万元,而国内售价仅11.98万元,折合欧元约为1.5万欧元。同样一款车型,德国消费者却要比中国消费者多付出2.5万欧元(约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德国网友知道后很愤怒,认为大众汽车是在拿德国消费者开涮。

相同的一款车型在国内比国外卖的还便宜,这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着实很新鲜。

还记得在燃油车时代,很多进口车引入国内市场后身价都是暴涨,翻倍加价的情况都比比皆是。其中丰田埃尔法就是进口车加价的绝对代表,其在日本售价仅需不到50万元人民币,但在中国它的指导价被标的接近了90万元,想要提车还要加价20万元,翻着倍的在中国卖可以说是把一众中国消费者当成了冤大头。

不过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弯道超车”,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力,推出的车型产品力逐渐反超国外品牌,不仅配置更高,价格也是“卷”得起飞,这就让很多国外车企在定价上出现了“反向定价”的现象。

“反向定价”初见端倪

从下图不难发现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进口豪华车型在中国的售价都要普遍高于其在北美的售价,部分车型在中国的售价甚至比北美售价高出一倍不止。

只有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旗下两款最畅销车型Model 3和Y在北美的售价反而要比中国售价更贵。其实不止美国的特斯拉比中国的贵,据悉特斯拉的这两款车在中国的售价可以说是世界各国最低。

参考上图Model 3在全球各国的最低起售价来看,特斯拉曾经在中国内地将Model 3的起售价一度降低到了22.99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低。

再回到大众上,此次ID.系列貌似想要在中国市场来一波破釜沉舟的神操作。

另外4S店销售人员还告知目前ID.3系列车型销售状况十分火爆,该店近半个月已经售出超过30台ID.3车型,库存车型即将售罄,售罄后该店ID.3车型售价将回归厂商指导价,取消店端现金优惠。

是什么原因让特斯拉和大众开启这波“反向定价”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无论是产品力还是性价比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国外品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外品牌想要在中国取得销量,那就只能和自主品牌开启价格战。这种“反向定价”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金钱买到配置、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走出国门,卖出自信!

目前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已经初显成效,不仅让很多合资品牌在中国采取了“反向定价”的销售政策,部分自主品牌更是出口海外,虽然在海外的定价要远高于国内定价,但已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量成绩,走出国门,卖出自信!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月-5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0%。

随着汽车出口量的增长,出口汽车的价格也在上升。五年前,自主品牌出口一辆车的平均售价是1.29万美元,如今出口汽车的单价已经上升到了2万美元/辆的门槛,涨幅超过55%。

再过去中国汽车的主要目的地是拉美、非洲等贫困地区,现在中国汽车深入欧洲腹地,英国、比利时、德国、瑞典街头能看到的中国车越来越多。

根据毕马威于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为5000美元,2022年增加到2.2万美元,其中,对欧洲出口均价达3万美元,高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出口均价。

众所周知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扛把子,旗下车型比亚迪元plus在国内的售价为13.18-15.98万元,出口到澳洲后,起售价上升至44990澳元,换算成人民币为20.41万人民币,相比国内的价格高出7.23万元。

除了比亚迪以外,小鹏 P7i 在国内的指导价为 20.99-33.99 万元,出口到欧洲后售价为 4.999-6.999 万欧元,约合 36-51 万元人民币,比国外贵了约 15 万人民币。蔚来 ET5 国内的指导价为 29.80-35.60 万元,但其在欧洲的整车起售价格为 6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45.9 万元,整整贵出去十多万元。

作为自主品牌出口量最多的上汽集团,旗下MG MULAN在国内售价约14万元,在英国售价约21万元人民币,在德国售价约18万元人民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在燃油车时代被压了一头的中国汽车制造产业在如今的电动化潮流之下已然“弯道超车”成功。凭借着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先进的新能源技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已然取得更强悍的产品自信力,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被迫降低身段,出现“反向定价”以及国产车出口海外后身价倍增其实也印证了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律。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